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云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云南省粮食流通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9-01-11 16:31:04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工作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粮食流通行业发展非常关键和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严峻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全省连续干旱和鲁甸“8·03”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困难局面,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九届省委历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抢抓机遇、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开拓创新。5年来,全省粮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保供稳价成效明显,全省粮食流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在“富民强滇”和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了粮食系统应有的贡献。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得到全面贯彻。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及时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89号),进一步落实了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明确省人民政府对全省粮食安全负全面责任,在省长负总责的前提下,实行省、州市、县三级行政首长责任制。开展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并兑现奖惩,切实把粮食安全各项责任落到实处。
       ———促农增收取得新成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生产持续增产,年均增幅达4%以上,全省各类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313.6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421.7万吨。通过严格执行“五要五不准”的收购守则,确保了国家和我省涉粮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保护了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保供稳价取得新成效。积极应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冲击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困难挑战,综合利用粮油平价销售、投放政策性粮食、储备粮轮换、增加地方储备规模、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粮油集中供应及加强省级动态储备产销合作等手段,有效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地方储备规模125万吨,达到225万吨,增幅达到125%;动用1.515万吨省级储备大米,保障地震灾区和边境灾(边)民的口粮供应,确保了灾区和边境地区粮油有效供给和市场基本稳定;建立了542个平价粮油销售点,组织平价粮油销售107.5万吨;组织动态储备产销对接105万吨,拉动东北等主产区大量粮食进入我省,保证了我省粮食市场充足的流动性,保障了市场有效供给,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为控制全省物价涨幅、稳定通胀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省级储备粮集中管理、军粮供应省级统筹等改革工作,组建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云南军粮集团有限公司,促进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组织省级储备粮“以奖代补”考核,积极探索省级储备粮收储新机制;切实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提升服务宏观调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同时,多元粮食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对搞活粮食流通、繁荣粮食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补助粮油仓储、物流、市场、质检设施建设和仓库(含应急仓储设施)维修等投资4.97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及企业投入40余亿元。实施农户科学储粮70万户,总投资3.15亿元,实施数量连续3年名列全国第一,惠及全省8%的农户,超过全国3%的水平。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被授权挂牌“国家粮食质量检测中心”,16个州、市粮油质量监测站被授权挂牌“国家粮食质量检测站”。昆明、昭通、红河等州、市积极推进资源整合,组建粮食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一定突破,晋宁青山、昆明金马、红河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等项目正积极推进。同时,以加快发展主食产业化为突破口,推进粮油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底,全省粮油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幅达到92%。居民口粮和军粮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学管粮再上新水平。推进“法治粮食”建设,增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素质、法治责任,健全依法决策、依法管粮机制,全面倡导依法经营,着力营造粮食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确定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和军粮供应站资格、军粮供应委托代理资格认定以及对违法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处罚的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认真开展粮油库存检查,确保粮食库存安全。加强质量监管和仓储管理,粮食质量安全和库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机遇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新定位,给全省粮食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我省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做强高原粮仓,特别要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增强云南作为产销平衡区的自我平衡能力”的新要求,是我省粮食流通行业发展的总方向,我省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实现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成为南亚东南亚粮食出口国家连接国内大市场的集散中心,为我省粮食流通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为全省粮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以及“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同时,我省实施高原粮仓建设和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提速,“两型三化”产业升级方向进一步明晰,为全省粮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我省粮食工作应抓住这些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更新观念,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着眼于东中西部合作和国内国外合作,寻求跨区域发展,形成大粮食、大流通,把我省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粮食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中心。
       (三)国务院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粮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随着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等现象。为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并出台考核办法。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建立,为我省粮食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调控机制、落实粮食储备、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抓好收购、创新储备机制、推动粮食产业升级等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面临挑战
       (一)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和消费结构调整双重压力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2015年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时代新要求。我省2011年粮食产量1673.6万吨,粮食消费1931.2万吨,产消缺口257.6万吨;2012年粮食产量1749.2万吨,粮食消费2148.6万吨,产消缺口399.4万吨;2013年粮食产量1824万吨,粮食消费2269.55万吨,产消缺口445.55万吨;2014年,粮食产量1860万吨,粮食消费2203万吨,产消缺口343万吨;2015年粮食产量1876.4万吨,粮食消费2109万吨,产消缺口232.6万吨。粮食供求趋紧平衡的状况将在“十三五”期间延续。同时,我省粮食连续多年增产背后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由于生产成本上涨,粮食价格低迷及流通不畅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种粮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增长靠扩大种植面积空间较小。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人口消费水平提高,再加上畜牧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粮食总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省粮食产需缺口将达到500万吨左右,全省面临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和消费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越来越突出。
       (二)全省粮食安全保障从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
       “十二五”期间我省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生产和消费缺口仍在不断加大,随着我省自然人口及旅游人口不断增长及农户储粮习惯的改变,社会粮食库存逐年减少,粮食消费量不断递增,从省外购入量大幅增加。根据不断优化的全省粮食内部结构趋势,以及实现单产与产量潜力之间的差距分析,“十三五”期间全省粮食总产量还将持续增长,增长的主要品种以马铃薯及玉米等杂粮为主,稻谷产量将维持在650万吨左右,每年口粮调入将达到400万吨—500万吨之间。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受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特别是旅游人口的大幅增加,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影响,我省口粮消费量将会大幅增加。另外,我省特殊的地理因素,自然灾害严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全省人均大米消费数量增加将成为必然趋势,以大米为主的口粮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口粮严重依赖省外主产区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我省粮食安全的压力已从生产环节转移到流通环节,只有搞好流通,才能确保全省粮食安全。
       (三)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任务更加艰巨
       我省国有粮食企业“小散弱”的状态一直存在,严重制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要求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充分激发和释放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粮食企业发展严重滞后,观念比较落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压力较大。全省国有粮食企业“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未来发展,要敢于并大力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升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品牌创新,集中资源推动粮食行业的转型发展。从全局谋划发展,进行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整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既要加大对新业态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又要注重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全省粮食结构调整和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是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决胜期,是全省全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管粮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期,是智慧粮食建设的加速推进期,是抢抓机遇,提升全省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机遇期,总体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全省粮食系统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及机遇意识,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认清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担当,走出一条以实现粮食经济转型升级为着力点的跨越式发展路子,赢得主动、赢得机遇、赢得发展。

第二章 基本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时代新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主动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依法监管,统筹发展,搭建信息化引领的粮食综合生产链、收储供应民生链、调控监管保障链、加工转化产业链,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圈,做强高原粮仓,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增强全省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自我平衡能力,打造西南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将我省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粮食流通交易中心。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大力升级粮食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前瞻建设粮食大物流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强化健全粮食流通市场监管体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分级负责体系,全力打造“法治粮食、智慧粮食、科技粮食、责任粮食、有为粮食、廉洁粮食”,重点建设“粮安工程、依法管粮工程、放心粮油工程”,守住粮食收购、销售、储备、质量底线,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加大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打造西南粮食安全基地,提高全省粮食自我平衡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最终发展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粮食流通交易中心。
       ———粮食物流大通道初步形成。以昆明为核心,加强物流节点建设,打通“北粮南运”西南通道,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到2020年,全省跨省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以上,省内“四散化”比例达到50%以上;发挥我省毗邻“亚洲粮仓”的地理位置优势,打造连接国内与国外市场的国际粮食物流大通道。
       ———粮食法制建设能力不断加强。初步建立粮食流通信用体系,建立粮食行政联合执法队伍,强化流通环节(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形成机构完整、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粮食流通监管体系。
       ———粮食储备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建设多元化的地区粮食储备体系,动态储备和成品粮储备有一定幅度上升。粮食仓储设施布局优化,通盘考虑危仓老库的维修和拆建、小散库点的撤并以及新建仓容,对现有设施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整合,到2020年,我省粮食仓储设施规模调整为600万吨,通过撤并重建和新建弥补缺口171万吨,夯实我省粮食安全基础。
       ———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实现绿色、节能等新储粮技术的仓容占有效仓容比例达到40%以上,数字粮库比例达到40%以上。平房仓仓容比例下降,浅圆仓、楼房仓等机械化程度高、占地少的仓容比例逐步增加。
       ———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建设一批集收购、仓储、加工、循环利用、配送、质检、信息为一体的大型粮油产业园区。粮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围绕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杂粮杂豆产业,精心打造滇产粮油品牌,形成高原特色化、主食产业化、质量安全化的粮食产业格局。
       ———粮食市场升级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建成8个交易、加工、动态储备、信息服务、监测预警、放心粮油配送等功能集中并兼具应急作用的批发市场。结合粮食批发市场、低温成品粮库、应急加工企业、主食产业化企业、军粮供应服务中心布局配送中心,应急供应网点由目前的542个增加至2058个,形成网点布局合理、质量安全、诚信规范的城乡全覆盖市场服务网络。
       ———智慧滇粮系统初步建成。初步建成包括政策性粮食监管、预警预测、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智慧滇粮系统。包括从采购、储运、加工到市场的全程粮食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健全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形成指标科学合理、技术先进适用、监测灵敏高效、数据权威可靠、发布及时通畅的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到2020年,布局建设监测网点55个。

第三章 优化布局
 
       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在“十二五”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大胆取舍,科学整合,明晰功能,强化核心引领,布局“一核,六圈,七线,八节点”,形成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融合东中西三大地区,保障区域应急需求,与农业和城镇化发展相协调,信息化引领的稳定、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粮食流通体系。

       第一节 强化“一核”
       “一核”指昆明核心区,为全省粮食流通的核心,依托王家营、黄龙山、宜良、晋宁等4个粮食集聚区,以信息化为纽带,搭建创新平台,储备、加工、铁路物流中转、城乡配送、连锁放心粮油、主食产业化和贸易综合发展,并围绕核心不断进行产业拓展和延伸,率先发展成为辐射全省和大西南地区,承接南亚东南亚粮源的枢纽基地。

       第二节 建设“六圈”
       加快建设西南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布局六大云南粮食安全保障圈,即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北、滇西、滇西南保障圈。六大粮食安全保障圈以龙头企业带动加工、收购、储备、批发、供应一体化发展,走联合、整合之路,走品牌之路,走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区域性粮食企业集团,以大产业、大物流、大供应的理念提升全省粮食流通整体水平,保障全省粮食安全。

       第三节 布局“七线”
       结合我省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的布局规划,布局我省粮食流通“七线”通道,建设西南粮食物流大通道和西部粮食国际战略通道。在流通线形成的通道范围内推广“四散化”、集装箱多式联运,通过现代化的物流方式保障粮食运输和质量安全,减少粮食损耗,降低运输成本,大幅提高粮食流入流出能力,建设产销之间畅通便捷、规模化的通道。

       第四节 形成“八节点”
       在全省布局8个区域性的粮食物流节点,率先发展大基地、大产业、大物流。通过各节点建设集粮食物流、仓储、加工、交易、信息一体化综合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发展大流通,利用公路、铁路、水路优势全力打通便捷、经济的西南粮食大通道,使我省成为我国西南粮食集散中心;完善铁路、公路枢纽口岸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布局跨境粮食物流通道,支持优势企业加强联合,逐步形成一批国际粮食物流枢纽,并通过与西南粮食物流大通道的有机衔接,辐射西南及全国,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粮食流通交易中心。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打造粮食大流通格局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充分利用南亚东南亚粮食主产国和出口国的粮食资源,发挥公路、铁路、水路的运输优势,面向南亚东南亚各国,打开我国西南大门,在昆明布局粮食流通核心节点,在重点州、市布局8个区域性物流枢纽,在边境口岸等布局部分保供型流通节点,大力发展快速物流、推广应用现代化流通方式,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粮食流通交易中心。
       一、布局粮食大流通枢纽
       (一)建设国内西南粮食大通道
       依托国内铁路、公路网布局中心通道和区域性物流节点,通过各节点建设集粮食物流、仓储、加工、交易、信息一体化综合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利用公路、铁路、水路优势,全力打通便捷、经济的西南粮食大通道。即沿沪昆、成昆、南昆、贵昆、内昆、渝昆、滇藏、云桂铁路的建设和昆明经攀枝花至成都、昆明经水富至重庆、昆明经富源至贵阳、昆明经普立至遵义、昆明经罗平至兴义、昆明经富宁至百色、大理经德钦至芒康的公路建设,在昆明—昭通—成都(重庆)、昆明—曲靖—贵州、昆明—宜良—曲靖—南宁、昆明—大理—丽江—西藏通道上布局昆明物流中心,同时布局4个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
       (二)建设西部国际战略大通道
       充分考虑南亚东南亚粮油和其他农产品市场消费的大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提前布局跨境粮食物流通道,完善铁路、公路枢纽口岸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国际粮食物流枢纽,并通过与西南大通道的有机衔接,辐射西南及全国,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粮食物流战略大通道,成为西南地区粮食企业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粮油和农产品贸易合作的新纽带。
       (三)前瞻布局水路粮食大通道
       充分利用我省的水路条件,依托4个港口,布局粮食物流水路通道,扩展全省粮食物流辐射范围,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
       (四)明确流通枢纽和节点功能
       明确我省各粮食流通枢纽和节点定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和作用,为建设和打造我省粮食流通大格局服务。
       二、建设快速物流体系
       (一)大力推广汽车散粮运输
       “十三五”期间,转变粮食物流运输方式,大力推广汽车散粮运输,进行储备库点、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散粮接卸设施配备,对第三方运输车辆进行适当改造,用散粮汽车配备来带动社会车辆,以点带面,大力推广汽车“四散化”运输,大幅提升粮食流通效率。
       (二)跨省、跨境运输逐步采用铁路集装箱
       大力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实现铁路、公路多式联运,使粮食物流技术迅速与现代物流发展技术接轨,按供应链管理要求实现门到门运输服务和“精细化、标准化”服务,通过与铁路部门协商,先行在云南军粮集团有限公司、昆明金马粮食物流有限公司、昆明市滇中粮油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昭通水富粮食物流园试点开展铁路集装箱业务,充分发挥粮源组织、运价政策、运输组织、返空货源整合、仓储和专用线配套等多方面的联动作用,带动省内汽车集装箱门到门服务,聚合各方优势,形成综合经济效益,为粮食流通建立快速通道,保障粮食运输和质量安全,减少粮食损耗,大幅提高粮食流入能力。
       (三)以信息化引领粮食物流方式的转变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在昆明建设统一物流信息平台、粮食期货及电子交易平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将参与企业纳入多层级、全方位粮食流通网络新体系之中,引导流量大、流量集中的粮食企业与节点库点进行合作,引导流量分散、缺乏物流条件的企业,选择合适的节点集中。通过公路散装快速物流和公路、铁路、水路集装单元化物流等现代手段更好地衔接产销,用快速的物流弥合生产与需求的空间距离。通过开展优质高效、便捷、功能齐全的服务,实现与国内外的大型粮食及农副产品交易平台的衔接。通过粮食流通和电子商务无缝对接,整合粮源和运输网络,提高全省粮食流通水平,为粮食流通产业开拓利润空间。
       (四)建设区域保供型物流节点
       对于粮食产业集聚区以外县、市、区的应急保供任务,通过“保障圈”模式实现。将龙头加工企业、中心库或储备库点,结合配送、放心粮油连锁等能力建设,发展成为“原粮储存,成品粮轮换”模式的区域性保供中心,在区域内采用“四散化”、汽车集装箱等快速物流方式,形成区域保供型物流节点。
       三、拓展粮食流通空间
       (一)引入大型企业到我省开展粮食经营
       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打造“高原粮食”品牌,筑巢引凤,建立规范开放的粮食市场,通过优惠措施,引入中粮、中储粮、益海嘉里等大型企业到我省进行仓储、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更主动的方式广开粮源渠道,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能发挥主渠道作用的粮食骨干企业,与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建立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机制,利用好替代种植等政策,并争取在配额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更大程度地放开渠道,共同走出去,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立集粮食种植、仓储、加工、交易功能为一体的粮食产业基地,通过我省将境外粮食销往西南各省,将高品质籼米输送到广东等省份。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对南亚东南亚等优质粮源基地进行前瞻布局。
       (二)引导和扶持本地企业到产区建立“收、储、加”基地
       出台补助政策,引导省内经营企业到粮食产区建立“收、储、加”基地,创办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直接参与产区的粮食生产、流通,通过与产区建立稳定的、长期的产销合作关系,稳定粮源采购渠道,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企业经营能力,保障我省粮食供应。重点发展与东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的口粮合作,形成“东北储稻、河南储麦,广开渠道”的新型产销合作形式。
       (三)搭建以市场为起点的粮食供应链
       推动储备与加工、市场一体化的供应链模式,推进地方储备粮实行规模运作、集中管理。通过加工企业适时轮换,解决储备轮换问题和加工企业原料问题,有效降低储备成本。推动储备粮市场动力机制,推进储备粮收储与轮换通过批发市场运行,启用期货市场有效规避价格风险,锁定经营利润,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实行“目标价格”管理,实现储备、加工、市场一体化运作,把握节奏,适时、适度轮换储备粮,形成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挥“造市”功能,顺应国际粮食贸易发展趋势,实现粮食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国际性粮食市场,搭建以市场为起点的粮食流通供应链。
       (四)大力推广连锁经营形式,扩大销售规模
       通过直营连锁、特许经营连锁和自由连锁等3种形式,实现流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加速资本和资源的集中过程,降低成本,扩张企业规模,提高流通企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把采购网络、经销网络、现代物流配送网络和信息传输网络进行规模化统一。整合放心粮油经营网点、平价供应网点、军粮供应网点,实行“三网合一”经营模式。扩大粮油企业经营网点,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第二节 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十三五”时期,通过建设西南粮食安全保障基地、粮食安全保障圈,加快建设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优化粮食储备体系,提升仓储现代化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粮食供应网络,全面加强依法治粮等措施,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我省粮食安全。
       一、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一)打造西南粮食安全保障基地
       通过西南粮食大通道及粮食国际战略大通道建设,打造我省粮食安全保障圈,优化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形成快速粮食物流体系,把我省建设成为南亚东南亚粮食主产国连接国内市场的贸易平台和辐射中心,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
       (二)建设六大粮食安全保障圈
       通过六大粮食安全保障圈的建设,逐步形成契合我省地理特点、便捷高效、合理科学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大幅提升我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二、优化粮食储备体系
       (一)构建多元化的粮食储备体系
       通过逐步发展静态储备与准动态储备、本地储备与粮源地储备、原粮储备与成品粮储备、国内粮源与国外粮源相结合的多元化储备模式,科学优化我省粮食储备布局,地方常规储备50%由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和云南军粮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集中管理,50%由州市、县两级分散管理,成品粮储备放在重点州、市、县、区。积极落实国务院下达我省的地方储备粮油规模,到2020年常规储备规模维持在225万吨,成品粮储备50万吨。结合我省新增粮食储备规模和粮食市场环境变化情况,修订《云南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适当调整储备粮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
       (二)调整粮食储备品种结构
       适应粮食需求变化,增加优质品种的储备比例。调整储备结构,政策性储备与市场化需求相衔接,适时在品种之间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优势品种,如青稞、薏仁米、荞麦等品种的储备数量。
       (三)确定合理仓储设施规模
       根据收纳、储备、中转不同环节的仓容需求及商品量、人口数量、消费量情况,结合产量波动周期、城镇化率、膳食消费趋势等因素分析测算,到2020年我省粮食仓库需求量为600万吨,其中,储备仓400万吨,收纳仓200万吨。
       (四)配备粮食烘干设施
       根据我省气候条件,在中温高湿储粮生态区(昭通市北部、普洱市、文山州、玉溪市南部、临沧市、保山市西南部)和高温高湿储粮生态区(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红河州)配备粮食烘干设施,到2020年完成稻谷和玉米烘干能力达到240万吨。
       三、提升设施现代化水平
       (一)加快“四散化”进程
       针对我省包粮运输、散粮储存的现状以及集装箱运输灵活、方便、简单高效的特点,逐步应用粮食集装箱运输技术,建设标准化、完善化的集装箱装卸装置,推进我省散粮集装箱化运输的发展,满足粮食多品种、小批量、多种质量等级运输的要求,以及公路、铁路不同运输工具的衔接,实现门到门服务,减少粮食损耗,降低物流成本。
       (二)选用经济合理新仓型
       随着粮食“四散化”的推广,同时结合我省用地紧张现状,在仓房建设中选用适合散粮中转储存、机械化程度高、用地成本低的仓型,如落地式浅圆仓、包散两用楼房仓等。考虑我省山地较多,平地较少的特点,可因地制宜,在高差合适的台地上建造新型实用的仓型,重点推广节约土地、降低成本的台地楼房仓。
       (三)应用科技储粮新技术
       大力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包括以高大平房仓双侧檐墙固定风道布局为核心的横向负压通风、负压吸出式谷物冷却保鲜储粮、多介质害虫综合防治、粮情云平台多参数检测系统的“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地源热泵低温储粮技术、新型气密保温材料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等。
       (四)推广粮食识别代码技术
       通过识别代码技术的推广,实现库存粮食流通过程相关信息可定位、可追溯的动态监管,打通信息传输通路,为实现粮食的全程可追溯作准备,为建立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智慧粮食”目标打好基础。
       四、构建一体化供应网络
       (一)构建区域化应急供应网络
       全面考虑人口、地理区位、交通、自然灾害风险等因素,科学优化布局,实现区域性联动应急保供。在昆明、大理、曲靖、红河等主要人口密集区域以现有应急供应点、成品粮批发市场、军粮供应站(点)、放心粮油店、粮油平价店、超市等为基础,同时从商场、超市、便利店、粮油经销店,尤其是政府扶持的城市便民菜场、社区菜店、军粮供应站等网点中择优选定新的应急供应点增强辐射功能。在迪庆、怒江、德宏、临沧、西双版纳、文山等地,尤其在偏远、边界等乡镇以现有应急供应网点为主,吸纳便利店、粮油经销店成为新的应急供应点,积极建设军粮供应站,实现粮食应急供应覆盖每个乡镇。以现有542个供应网点为基础,到2020年新建应急供应点1516个,最终布局2058个。推进应急供应网络同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军粮供应网络、物流配送网络、应急加工网络、成品粮储备、批发市场等有效衔接,做到同质不重复,最终实现应急能力覆盖所有村镇,实现粮食应急区域化安全。粮食部门主动加强与省减灾委及各成员单位的沟通,根据灾害的风险形式做好粮食储备的空间布局,重点保障地震、旱灾等灾害高风险区域的粮食储备。各级粮食部门做好粮食应急供应的预案,加强预案的演习演练,确保灾后粮食筹集、调运有序有力进行。
       (二)健全批发交易配送系统
       建设粮食批发交易体系,主要建设昆明3个省级新型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在具有辐射作用的州市级城市建设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并逐步在重要边境口岸瑞丽、猴桥、河口、孟定等建立针对境外粮食及农副产品交易的边境贸易市场。以昆明市金马物流批发市场为核心,以6个区域性城市批发交易市场为支撑,建设省级信息化批发交易平台,实现由昆明辐射全省,由各区域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应急配送保供体系。
       (三)增加主食品种供应
       围绕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开发和高原粮仓建设,实施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在条件较好的昆明和玉溪试点“主食厨房”,开发米线、饵块、饵丝、馒头、包子等主食产业化品种和滇式快餐食品。引入社会资本,利用混合所有制经济突破资金与经营障碍,与“放心粮油”工程、军粮供应、信息化建设等相互融合,打造示范性主食供应企业,建设主食供应网点,增加销售门店,扩大鲜切面、挂面、糕点、米线、方便面、营养餐等主食品种供应,保证应急时主食供应能力。
       (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创建一批集军粮供应、粮油收购、粮食储备、应急保障、放心粮油于一体,规模大、实力强的综合型军粮供应站,逐步形成以省级综合保障中心为龙头,昭通、大理、迪庆、保山、普洱、红河等区域性综合保障中心为重要支撑,其他县、市、区军粮供应站(点)为补充的全省军粮供应网络体系。完善军民一体的粮食储备体系,推进军粮供应主食化进程,拓展军粮供应品种,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建设。
       以云南军粮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联合全省军粮企业和其他不同所有制的粮食企业,建立全省军粮产业化发展的企业联盟,着力打造“云南军粮”品牌,通过统一品牌、统一粮源、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经营品种、统一服务标准,将全省军粮供应网点、应急供应点、放心粮油店等全部纳入“云南军粮”连锁经营网络体系,努力发展军粮供应直供连锁站(店)、军粮供应放心粮店、军粮供应应急保障点等,打造集应急供应、军粮供应、成品粮储备、放心粮油、主食产业化“五位一体”的保障供应体系。
       五、全面加强依法治粮
       (一)强化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以推动“依法管粮”工程为载体,严守粮食质量底线,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为目标,按照提升检测能力、优化机构布局的要求,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进步深化以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龙头,16个州、市国家粮食质量检测站为骨干,108户粮食龙头企业作为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点的全覆盖、无盲区三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从粮食生产、加工、国内粮食流通、边境粮食进出口等关键环节把好粮油食品质量关,严格监控,为保障我省粮食流通安全,让城乡居民吃上放心、绿色、环保、质量有保证的粮油产品,竖起粮食质量检测绿色盾牌。
       (二)建设粮食流通信用体系
       加强涉粮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工作。借助“智慧粮食”建设,依托现有粮食行政执法系统,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涉粮数据采集和接口开发提升系统,提高涉粮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继续开展粮食行业信用评价工作,进一步细化粮食行业信用评价标准和办法,推动粮食流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强化粮食企业信用成果应用。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体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粮食流通企业信用评价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在信用等级评定基础上,探索建设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进行差别化监管。积极发挥信用档案作用。在经营者收购资格审核、地方储备粮承储库点确认、“放心粮食示范企业”申报创建等方面,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粮食经营者自觉守法和诚信意识。
       (三)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积极运用物联网、RFID库存识别代码等技术,通过信息化在生产系统、检验检测系统、粮食加工系统、粮食仓储物流系统、粮食供应系统的全覆盖,实现产品生产全程监控。建设追溯信息处理平台、消费者查询平台、综合监管平台等构成的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并逐步扩大生产源头、省外调入粮源追溯的规模,优先考虑集仓储、中转、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国有粮库和大型加工企业,初步建成从种植、收购、储运、加工、市场到消费全过程的粮油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四)构建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构建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按照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根据有关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年度计划和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收购、储存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第三节 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强化竞争机制,改革用人机制,革新收入分配机制,完善法人责任制,加强综合考评,促使企业争创效益。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分布结构、产品结构,组建跨产业、跨行政区划、跨所有制性质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或公司,促进产业升级。以大型储备粮库为主体,兼并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粮源较丰富的小型储备库以及加工企业,解决仓储设施不足、轮换难等问题,提高企业效益。引导储备、物流、加工、批发市场进行整合,实行园区化经营模式,发挥整体优势,提高企业活力。通过整合发展,到2020年,初步形成9大企业集团(其中3户国有政策性企业,6户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在“十四五”期间组建云南粮食集团打好基础。
       二、发展高原特色产业
       改变思路,从区域物种、特色资源、消费趋势、产业发展模式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根据所在地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立企业定位,开发特色产品,最大化发挥企业优势,做到有的放矢,依靠高新技术培育高价值、高品质特色产品,走出一条有云南特色的高原粮食发展道路。发挥云南粮油的高原特色优势,鼓励粮食流通企业建设特色粮油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产业方式,打造特色粮油及杂粮品牌,精耕产品营销和产品加工,做大做强云南特色粮油和杂粮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鼓励国有粮食企业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强供给侧改革,更好地利用有效需求带动主食产业和副产业发展,促进粮食企业增效、市场稳定、安全保障。发挥特色优势,打造高原粮仓。重点实施优质粮加工、木本油料加工和薯类加工。
       (一)优质粮加工
       发挥我省优质稻米和特色小品种杂粮资源优势,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以龙头企业带动,通过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和技术引进,强化荞麦、白芸豆、薏仁米、马铃薯、青稞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开发应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原料产地(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德宏州、丽江市、西双版纳州、迪庆州等)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优质粮和杂粮加工基地。
       (二)木本油料加工
       充分利用我省木本油料品种资源丰富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核桃、油茶果、澳洲坚果、油橄榄等我省高原特色木本油料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油茶果、核桃等食用油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价值。在产品开发方面,走精深加工的路子,大力推广冷榨技术,开发木本油料特种食品等适用于特殊人群的保健型产品,开发木本油料化妆品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开发适用于普通大众的调和油、核桃食品等,加强榨油副产物的利用等。
       (三)薯类加工
       依托我省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以优质、天然、健康、无污染为发展目标,加强对薯类食品开发的研究,改变杂粮薯类食品口感粗、味道差的原有形象,革新传统加工方法,进行多种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薯类加工,重点发展薯类主食化产业,注重发挥杂粮薯类的保健功能,开发营养品质与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产品,实现优质原料优质开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绿色、放心的薯类食品。
       三、发展特色主食加工
       结合我省各州、市和各民族消费习惯,利用企业现有设施和场地,改造增加主食加工功能,增加新型优质健康主食产品供应,发展主食物流冷链设施,完善配送服务功能,向乡镇、社区和农村延伸营销网络,扩大服务网点,逐步建成区域内主食加工、配送、销售全覆盖的主食加工供应体系,先期重点以昆明和玉溪为试点,推广米线、卷粉、饵丝、饵块、面条、馒头、包子、饺子等品种,逐步扩大到方便米饭、杂粮饭等品种,提高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重点任务:在昆明和玉溪进行粮食“主食厨房”试点建设,待条件成熟逐步推广到人口集中的其他州、市。
       四、加强扶持龙头企业
       通过重组整合等方式,打破行政区划等限制,以工业化思路推动粮食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加工企业改造升级,提升粮食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本着利益连接、企业自愿、政府引导、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营造环境,稳步推进粮油企业的整合,组建不同类型的集团公司,以集团优势带动产业发展。重点任务以组建省属粮油集团公司和企业型粮油为主,同时,扶持原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
       五、加快培育粮食品牌
       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生产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推进品牌整合,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第三方企业提供粮油品牌设计、营销、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发展一批地理标识产品及有云南特色的优质粮油产品,培育一批消费者认可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粮油名牌产品,增强居民对粮油产品的消费信心。到2020年,实现全省粮食流通行业创建省级及以上粮油产品知名品牌30个。
       六、提升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大型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重要粮食物流节点、粮食仓储设施等,调整优化粮油加工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和园区集聚,引导粮油加工优势产能向人口集中地、交通枢纽、物流节点等集聚。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开展小杂粮、杂豆、木本油料等云南特色粮食作物贸易。
       七、提高科技人才水平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建设粮食行业培训基地,采取委托培养和引进人才等方式,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省粮油科学研究院和企业牵头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建设重点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加强研发攻克粮油和杂粮主食系列加工关键技术,加速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第四节 大力推动“智慧滇粮”
       建成省、州市、企业三级信息管理体系,基本完成全省粮食行业多环节、多层次海量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涉粮数据的自动采集、高度集中、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提高粮食流通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粮食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一、强化支撑软件建设
       基础平台主要提供系统建设和运管所需的中心机房、基础网络、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备份设备和系统软件等,统一建设标准,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粮食流通管理数据中心整体维护计划的制定、执行、监督检查、更新完善等。信息安全体系从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制度层安全等方面为整个系统的安全提供保障。
       二、建设粮食数据中心
       整合各类业务数据信息资源,建设统一数据采集上传接口,通过各子系统采集数据,集合各分平台数据,形成完善的粮食数据中心。以数据中心平台为基础,实现粮食业务管理、应急指挥、宏观调控、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等功能。
       三、构建宏观调控中心
       对全省粮食情况进行监控,对粮食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出现粮价较大波动、自然灾害和突发应急事件等情况时,       第一时间为领导快速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平时为粮食行政业务和粮食流通业务提供宏观的建设性意见。搭建应急保供信息平台,实现有关部门业务协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四、打造四个业务平台
       四个业务平台共包括22个子系统(平台),涵盖“数字化政务、精确化业务、信息化商务、网络化服务”四大类功能。
       (一)粮食政务平台
       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将政府管理、监督、管控以及服务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集成,打破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实现远程可视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粮食业务平台
       信息化作业系统覆盖粮库全部业务,实现粮库作业智能化、精准化。利用仓储可视化系统、远程可视化监管系统实现对储备粮的远程动态监管。
       (三)粮食商务平台
       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交易、结算等功能,形成为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生产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电子交易平台,利用多种电子商店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线上线下购买服务”。
       (四)公共服务平台
       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发布平台,办好公众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化服务社会,利用粮食质量信息追溯平台实现粮食来源可追溯、流向可追踪、原因可查明、信息可查询。
       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采取“急用先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续改进、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分4年建成“智慧滇粮”系统。
       六、分解责任,分级建设
       “智慧滇粮”建设,由省、州市、企业共同实施,分清职责,分级实施,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补助。

第五章 投资估算
 
       本规划投资估算范围根据规划内各分类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内容确定,结合同期类似功能项目的构成及平均工程造价情况,适当考虑配套附属设施投资后估算。规划总投资约138.4亿元,资金筹集为30%争取各级财政补助(属于企业经营行为的有关项目除外),其他70%由企业自筹解决(含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流通行业发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健全粮食“六大体系”
       健全现代粮油加工体系、物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体系、流通市场监管体系和安全分级负责体系,建立我省粮食安全支撑骨架。全省粮食系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有利于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粮食产业发展和粮食供应安全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规划,将“六大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粮食资源条件和大宗粮食品种、粮食流通、粮食需求的特点,加快推进粮食产业优化升级,搭建粮食综合生产链、流通消费链、调控储备链、收储供应民生链、调控监管保障链、仓储物流基础链、加工转化产业链、辐射中心“粮安”链。

       第二节 多渠道争取政策支持
       粮食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力度,积极从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争取政策支持,既要用好已有政策,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也要拓宽思路,在税收、土地、贴息等政策优惠上争取支持,抓好政策落实,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加快改革步伐,加快推进纳入规划范围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土地等优惠政策,盘活国有粮库土地资源,支持企业退城进郊,加强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衔接,将各建设项目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争取和完善区域内粮食运输优惠政策,提高散粮运输比例;争取和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重点粮食物流企业发展。切实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鼓励其加大对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争取加大商业性银行支持力度,抓好粮食流通能力建设。

       第三节 创新储备投资机制
       融合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完善储备粮管理机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建设新模式。以全社会的角度,整合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全社会粮食仓储资源,共同参与粮食储备库的建设和储备粮的轮换,提高储备综合效益,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购销、加工与流通,通过社会参与来整合社会资源,更好地平衡市场供求。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各类资本建设园区,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以资本为纽带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引入竞争机制,更好地面向市场。国有企业要主动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市对粮食物流和仓储设施项目的投资补助,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发投资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投资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财政补贴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实现国有资本与其他经济成分融合发展壮大,发挥多种力量的优势协调保障粮食安全

       第四节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地区粮食产业发展现状,认清我省粮食流通新形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化粮食流通改革转型和创新发展,推进粮食企业经营发展模式改革。进一步细化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做到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落实化。着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鼓励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云南军粮集团有限公司及各地各类粮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资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规模经营水平。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种植业土地流转,组织和联合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立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一体化新型粮食专业合作组织,以适应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

       第五节 加强项目监督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发挥规划对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及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的指导作用,结合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和本地实际,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具体任务,强化监督检查,形成强有力的协作机制,抓好本规划的贯彻落实。省粮食局具体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好规划、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做到管理机构、工作方案、保障经费及组织实施等的落实。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抓好建章立制,建立规划项目建设的过程跟踪、执行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规划统筹,分步推进实施,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

       第六节 推进信息化建设
       积极顺应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发展新趋势,着力提升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和创新交易方式,提高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提升粮食经营的档次,建设“数字粮库”,实现产业、技术、质量、效益的新跨越。全面实施科技兴粮工程,研发粮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引领和推动粮食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加强同金融、工商、商务、税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健全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结算、配送及安全防范体系。探索和创新交易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通过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加强产销衔接、促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推动粮食产业升级、提高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力。

       第七节 大力促进节粮减损

上一篇: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