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云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1-23 11:10:23

       一、科技创新成效和创新发展新态势
       (一)“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建成创新型省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全国排名提升1位。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全社会R&D经费支出、获国家科技经费支持均实现翻番。科研论文综合指标全国排名第9位,猴基因编辑技术等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实现翻番;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全国排名第10位。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标全国排名第22位,提升4位;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实现翻两番。高新技术企业918户,数量位列全国第17位,西部第3位;创新型(试点)企业338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288户;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全国排名第14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突破关键技术1000余项,开发新产品100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6%。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综合指标全国排名第17位,提升3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全国排名第7位,提升4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至2个,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保持两位数以上持续增长。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氯化法钛白粉量产技术、车用柴油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大型铁路养护机械、红外技术及产品等全国领先;稀贵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微型OLED显示器、EYE-BOOK穿戴式计算机等全国先进。
       科技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富氧顶吹炼铅工艺综合能耗、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技术吨铝电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国际领先;密闭直流电弧炉高钛渣生产、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碳钢与不锈钢复合材料制备等技术国际先进;甲醇转化制汽油大型反应器、均四甲苯分离提纯结晶器等生产装置填补国内空白;“两段中和+组合膜分离”、长距离固液两相输送、一步法煤变油、高浓度磷复肥生产、聚甲醛生产、合成氨生产等技术全国领先;高速铁路专用铜合金导线、高强度铝合金圆杆、宽幅铝合金板带、高强度钢筋、石油/天然气用管线钢、有色冶金工业阳极等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新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科技支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累计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量居全国前列;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创百亩连片平均亩产世界纪录;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理论及技术应用全国领先;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马铃薯、烟草、甘蔗、茶叶、橡胶、核桃、咖啡、澳洲坚果等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研发水平保持全国先进;花卉新品种数和种类居全国第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宗鲜切花新品种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烤烟种子供种占全国75%以上;甘蔗糖分含量、出糖率、蔗糖单线生产规模全国第一;自主培育的“云岭牛”成为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三元杂交肉牛品种,累计扩繁云岭牛及其杂交肉牛5.9万头;“滇撒配套系”、“滇陆”猪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增至11个;云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县、乡、村三级信息示范服务站10971个。
       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条件平台建设持续加强。截至2015年,培引科技领军人才、高端科技人才121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540名,创新团队149个;全省R&D人员达5.29万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含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31个、519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163个;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开工建设;云南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络平台建成运营,设备利用与共享水平居全国第19位。
       科技创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早孕期一站式产前筛查等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国内领先的自然周期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平台,肝移植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数十家大型肝脏移植中心,9种体外诊断试剂填补国内空白,高原损伤性皮肤病研究及综合防治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中药、化学药、疫苗申报注册71项,获得临床批件13项,获生产批件9项,三七龙血竭胶囊获新药证书,认定“云药之乡”56个,8个中药材品种的15个基地通过GAP认证;高原湖泊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取得新成效;建设国家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9个;森林火情预警、灾害气候预报、太阳能光伏取水、太阳能公共照明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选派 7814名科技人员服务“三区”、“三农”;科普人员达8.5万人以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3.29%。
       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修订《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出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0条突破性政策,以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和发展众创空间等重大举措;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和维权力度;改革科技经费配置方式,实施研发投入后补助,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投资基金,多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深化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与省人民政府,以及省科技厅与州(市)人民政府等会商机制,形成共同推动创新发展的工作格局。
       全方位推进科技合作创新取得新进展。推进科技入滇常态化,深化京滇、沪滇、滇港澳台、泛珠三角区域等科技合作,集聚国内优势科技资源,200个科研平台、89户科技型企业、387项科技成果、134个人才和团队入滇落地,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97个,全国111位两院院士及其团队在云南工作。加强与欧、美、澳、俄等发达国家合作,实现一批国外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转化及产业化。启动建设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规划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5个,推进与老挝、斯里兰卡等国共建国家联合实验室,在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合作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实现一批农作物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周边国家转移转化。科技合作指标居全国第14位。
       (二)创新发展新态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当前,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外交等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日本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韩国实施创造经济行动计划,俄罗斯实施2020创新发展战略,欧盟实施地平线2020计划。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大势,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正处于传统增长引擎动力减弱与新兴产业力量成长壮大并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时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艰巨,以往用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三拼”的老办法,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三高”的老路已难以为继。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我国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目标,做出了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人才优先、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部署,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全国各地积极部署,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竞相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云南跨越式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为云南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特别是新时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创新拓展了更大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提出,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云南确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面对创新发展新态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五网建设、重点发展八大产业、实施八大民生工程等重大部署,科技创新支撑云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加迫切。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与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环境不优;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与投入分散并存,州(市)、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人才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并存,领军人才缺乏;创新平台总量不足与使用效率不高并存,高水平平台不多;成果总量不足与转化率低并存,能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成果数量不多。
       综合判断,我省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创新竞争加剧的巨大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云南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第一动力”的作用,增强创新自信,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聚焦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引领,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要任务,强化科技支撑五网建设、八大产业和八大民生工程等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着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和惠及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服务能力,着力打造汇聚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全面构建特色区域创新体系,为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不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系统完整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加强创新法治保障,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2.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规划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
       3.坚持开放发展。全方位开放创新,深入推进科技入滇,强化“四个落地”,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辐射能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4.坚持重点突破。聚焦八大产业重大科技需求,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和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及重大新产品,助推重点产业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构建发展新优势。
       5.坚持人才优先。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的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稳定支持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力争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中等、西部前列,形成特色鲜明的云南区域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有力支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建成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努力将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南亚东南亚与国内创新资源交汇的枢纽、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先行者、科技创新有效支撑产业升级的示范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区域性重要引擎。
       ——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新突破。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生态保护、城乡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突破应用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支撑引领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助推云南成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支撑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更加惠及民生,社会公益领域科技水平整体提升,适应民生改善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发展;科技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全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科技助农增收致富效果凸显,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自主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科技人才高度集聚,科技型企业快速壮大,园区和基地集群发展,创新基础条件持续改善,科技创新产出明显提高,在若干重点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重点企业和产品进入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构建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新优势。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显著提升,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规更加健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为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三、重大部署 
       未来五年,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实施《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支撑引领作用。
       一是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围绕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科技需求,部署重点研发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支撑五网建设。聚焦八大产业,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信息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部署创新链,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全链条设计,协同攻关,一体化推进创新源头供给、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持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产品、大品牌、大企业,培育壮大重点产业。围绕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领域部署重点研发计划,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新产品,有力支撑云南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实施脱贫攻坚、公共服务提升、教育提质惠民、创业促进就业、城乡居民增收、社保扩面提标、健康云南和人口均衡发展等八大民生工程科技需求,部署一批专项研究和工作,推进重大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福祉、建设幸福云南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培育创新主体。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发挥骨干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公共服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升规”,深化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强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支撑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社会组织、创客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加快政产学研用创深度融合,鼓励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完善产业创新链。科技支撑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三是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科技创新专业人才队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科技管理服务人才队伍(简称“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立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人才培引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培养推荐一批国家级科技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一批省级科技领军人才、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人才、科技管理服务人才(含科技特派员)、科技型企业家、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设,鼓励一批草根科技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四是扩大科技对外开放。深入推进科技入滇,集聚国内外各方资源,实现科技型企业、科研平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和团队落地云南,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为重点,开展区域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与技术联合攻关,推进沿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促进平台、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海外有序流动,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创新中心和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全面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辐射能力。
       五是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若干区域创新高地,全面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科技创新辐射能力。重点建设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若干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择优布局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有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带建设,提升基层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推进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各类园区提升为国家级园区,推动具备条件的现有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升级版,形成若干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聚集区。
六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和协同创新,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全面部署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点推进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对现有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按照基础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创新引导与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人才和平台等五个方面构建云南省科技计划体系。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产业化重大科技问题、重大成果转化应用等目标,举全省之力组织实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协同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重大产品系列化和产业化进程,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完善技术链、产品链和产业链,培育一批大企业、大品牌、大产品,形成大企业带动、小企业集聚的产业发展新态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到2020年,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批新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涌现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生物医药重大科技专项
       在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生物技术药、化学药等领域,积极支持新产品研发、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及质量标准提升,开展创新产品的国际化研究,推动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新品种、新业态、新模式,为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提供支撑。
       2.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
       以支撑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为目标,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推进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军民融合推进卫星遥感、通信、北斗导航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其他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光电子产品技术水平;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电子装备品牌产品,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
       3.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
       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要,加快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及组装集成,选育一批粮经饲作物、油料、畜禽和水产优良品种并实现产业化,打造一批现代种业龙头企业,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研究开发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益。
       4.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
       突破新材料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低成本循环再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提高关键材料供给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抢占新材料应用技术和高端制造新材料制高点。
       5.先进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
       强化重大技术集成创新,攻克整机和功能部件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大型精密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轨道交通和铁路养护设备等先进装备,推进主机与功能部件协同发展;开发机器人和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推进示范应用,支撑“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实施。
       6.节能环保重大科技专项
       强化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研发,突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集成与装备研发等技术瓶颈,提升节能环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撑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
       (二)增强创新源头供给
       依托基础研究计划、NSFC—云南联合基金等,推进优势基础学科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基础、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强化科学研究实验设施和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1.推进优势基础学科建设
       巩固提升生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微生物学、天文学、古生物学、矿产地质学与地震地质学等优势基础学科水平,积极拓展新兴学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新材料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完善梯级人才资助体系,强化对优秀中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保持优势基础学科在国际国内的优势地位,为应用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重点领域基础、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
       围绕生物多样性、农业、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材料与矿冶、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重大基础、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展研究,增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头供给。
       3.强化科学研究实验设施和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建设
       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重点学科的需要,整合、新建、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围绕生命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等领域,依托现有资源,推进农业、生物等若干领域的科学大数据中心、自然科技资源库和科学研究实验设施建设。加强对云南生态环境的科学考察,支持对植物志等重要科技文献、志书、典籍和图件的编研。鼓励建设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大型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到2020年,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新增2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3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三)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针对产业发展瓶颈、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发展重点问题,开展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1.支撑工业转型升级
       围绕烟草、冶金、石化、能源、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突出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导向,研发工业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绿色化无害化资源回收再利用处理技术、食品现代加工关键技术等行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在产品研发、生产装备和过程、企业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特别是流程制造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和柔性化,加强应用示范,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集成创新能力。
       2.强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围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等六大特色农业,加快主要粮食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地方特色畜禽资源、淡水鱼类、油料等新品种推广应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良种覆盖率。加快特色农作物优质高产、绿色有机种植等关键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林业资源培育与利用技术等研发与集成应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污染农田修复利用、农业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等研究,提高农业生态保护能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研发推广实用信息技术和产品,发展农业物联网、互联网+农业、农产品,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加快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围绕文化、旅游、商贸和物流等领域,实施“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互联网在促进现代服务业迈向高端、高质、高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的作用,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
       以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为抓手,重点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态安全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加强研发与推广应用,推进多种污染物综合防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5.提升人口健康水平
       围绕重大疾病防控、优生优育、毒瘾戒断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新技术研发和专项研究,建立更为完善的疾病监控、诊断技术体系,攻克一批中药材种植(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一批特色健康产品、中药饮片、提取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全面提升云南边疆重大疾病预防诊疗水平和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6.增强公共安全科技保障能力
       重点围绕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突发公共事件防范等领域,研发应用一批食品安全检测与保障,灾害监测、评估及防治,突发事件应急与快速处置等技术,初步建成公共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提升应对与处置能力。
       7.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交通等领域,加强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大力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水平。
       (四)强化技术创新引导
       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引导性支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普惠性财税政策落实力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1)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
       引导和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编制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大企业强化集成创新和产业应用,引导大企业带领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专业平台,鼓励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进行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大型企业提高产品本地配套率。支持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单项技术进行原创性开发,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环境建设投入,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500户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达100户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户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00户以上,推动科技型企业集群化发展。
       (2)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扩大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吸收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有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并引入市场专家、创投专家。
       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政府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逐步转变为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加大优先采购使用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
       2.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推进政产学研用创紧密结合。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联盟构建技术研发、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制定技术标准,推动联盟成员建立联合开发、共同投入、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链。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到2020年,新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0个。
       (五)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多层次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形成创新创业的综合支撑和服务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1.组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大平台
      构建和完善生物、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信息和现代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大平台;构建生物育种、动物疫病防控和诊疗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农业大数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整合现有平台资源,建设集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疾病动物模型产品研发、动物实验技术服务、产业化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组建实体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
       2.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
      创新组织模式,构建一批技术研发协作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相互衔接。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应用,加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到2020年,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0个。
       3.强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
       培育和发展全省技术市场。建设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强化技术市场信息集散功能,向社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公共服务。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集技术供需、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专业人才、融资服务、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数据平台,建设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完善云南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易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成果登记机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创新驿站、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制定实施“鼓励卖方、补助买方、支持中介”的补助政策,落实技术转移所得税收减免政策,完善技术转移政策体系。到2020年,新增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0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40个,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2个。
       4.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创业孵化体系
       围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强专业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双创基地,完善创业服务功能,形成高效快捷的创业孵化体系。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创新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和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建设,推进其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完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与运营,推广“孵化+创投”、创业导师等孵化模式,鼓励持股孵化、阶段参股等。积极支持参与国家创新创业大赛,推进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
       5.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投资基金建设运营,探索发展天使投资,大力培育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进行IPO融资,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再融资、并购重组支持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鼓励科技型企业发行公司债券。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贷款服务中心,推广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保证保险等多种融资担保方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探索投贷保联动,创新金融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方式和途径。大力发展科技保险,有效化解自主创新风险。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健全金融机构及科技管理部门联合协调机制,建立“风险补偿金”等金融机构风险补偿制度。
       (六)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把人才作为支撑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立足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和创新政策,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制度优势,提高创新创业的环境吸引力,以“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构建“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1.优化科技人才结构
       (1)科技创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政策,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重点学科和重点产业领域,以高端人才为引领,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引进一批我省紧缺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滇创新创业,大力培养一批本土高水平的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国家级科技人才和团队后备力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面向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
       (2)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设
       创新机制,加强创新培训和奖励引导,选拔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经理人,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视野、精通现代管理、崇尚自主创新、善于开拓市场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到2020年,培育科技型企业家1000名以上。
       (3)科技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及一线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专业化、职业化科技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科技服务认证和培训体系,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科研支撑人员,服务“三农”和“三区”、服务企业、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的高素质科技特派员和科技服务人员,具有一定创新创业经验的创业导师,社会急需的商业模式创新人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造就一支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人才队伍。
       2. 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载体建设
       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引进省内外院士专家团队来滇创新创业,解决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到2020年,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00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18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30个。
       3. 加强新型科技创新智库建设
       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云南,组建由科技界、产业界和经济界知名专家组成的云南科技创新智库。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智力资源,重点在科技政策、产业创新、社会发展、国际区域合作等领域,造就一支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化决策咨询队伍,打造云南科技创新智库品牌。到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型科技创新智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智库支撑决策、资政建言、理论创新、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
        4.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1)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允许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研发、服务机构科研人员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业。允许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研发、服务机构科研人员在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成果推广、创新创业过程中根据有关规定持有股权、获取收益和报酬。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技创业岗”和流动岗位,支持企业设立“企业创新岗”,在高等学校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加快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科技创新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2)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建立适应不同创新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分类评价机制,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研发支撑服务及软科学研究等不同领域实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强化科技计划支持人才导向,加快建立以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方式,突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对科技人才的直接激励和后续培养。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赋予领衔科技专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法。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突出对产业发展有重大科技贡献的杰出科技人才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
        (3)建设科技人才创新试验区
      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滇中新区、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等建设科技人才创新试验区,按照“放活机制,先行先试”的方针,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服务体系、综合环境、薪酬、激励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突破,为全省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七)扩大科技对外开放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和利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以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云南交汇叠加的优势,努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全方位开放创新格局,积极创造优惠条件和优良环境,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探索创制区域性国际科技合作公共产品,构建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辐射源。
      1.深化国际(地区)科技合作
       (1)集聚国际(地区)创新资源
       开展与美国和加拿大、欧盟国家、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色列、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合作,围绕重点产业领域,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以园区为载体,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有序开放省科技计划,鼓励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一批特色明显的科技合作重点研发项目,强化集成与协同,深入开展基础前沿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辐射源。鼓励外商投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支持外资机构在云南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到2020年,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3-5个。
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按照国际规则并购、合资、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技术链,提高海外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2)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辐射能力
       建立健全对外开放辐射机制。服务国家战略部署,继续落实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伙伴计划,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合作机制。强化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北斗导航、铁路、生物种业、新能源、机械、制糖等优势技术、产品、标准、服务向南亚东南亚输出。
       提升沿边州(市)对外科技合作水平。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跨)境经济合作区为核心区,推进沿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带建设。支持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有关机构共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园等。到2020年,新建20个以上境外或跨境科技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
       面向南亚东南亚布局创新网络。围绕生物育种、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水资源科学调控与生态安全、生物质能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智能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开展区域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与技术联合攻关。支持与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有关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到2020年,在南亚东南亚主要国家新建联合创新平台5个;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联合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基地5个。
       加大科技对外援助力度,支持科技人才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培训。选派国际科技特派员赴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技术服务,邀请亚非国家青年科学家来滇工作。到2020年,培训南亚东南亚科技人员200人次以上,新选派国际科技特派员30名,新增一批杰出青年科学家到云南开展科研工作。
        2.深入推进科技入滇
        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京滇、沪滇、泛珠三角区域等科技合作,实现科技入滇常态化,大力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技术转移,引进国内先进技术成果,吸引高科技企业与创新创业融资机构进驻云南,推动产业技术研发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落地云南,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实现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和团队“四个落地”。到2020年,推动一批企业在省外建立研发机构,新增入滇落地的科研平台100个、科技型企业100家、科技成果500项、科技人才和团队200个。
       (八)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围绕“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区域发展新空间,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充分发挥部省、厅州(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作用,上下联动,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高地,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加快区域转型发展,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1.加快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中心建设
       坚持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绿色低碳、差异发展的原则,以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为核心,围绕生物、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科研平台载体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全方位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把滇中城市群打造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高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区,支持昆明深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核心支撑、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在滇西、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南、滇西北等城镇群,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区域建设若干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增强创新示范和辐射周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2.推动园区提质增效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各类园区的核心载体作用,重点支持各类科技园区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创新主体聚集、创新资源聚合、创新服务聚焦、新兴产业聚变。
       3.建设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
       建设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探索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组织和协调科技型企业、科研平台、科技人才和团队、科技成果落地,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批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先行先试,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模式,向全省提供示范,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支撑。到2020年,建成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29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30个。
       4.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加强分类指导和建设,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调,选择若干特色区域创新驱动和实验示范,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普及,探索解决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中面临的瓶颈约束问题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模式,走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实验区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大力度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加快推进实验区联盟的成立和运行。到2020年,力争新增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个以上,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以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支撑。
       (九)实施科技扶贫行动
       以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满足贫困地区科技需求和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为导向,各级政府联动,创新科技扶贫模式,整合全省科技资源,设立科技扶贫专项资金,以点带面,精准发力,构建科技扶贫体系,提升全省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和水平,科技助农增收致富。
       1.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科技扶贫机制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发挥科技优势,在做好与其他部门衔接的同时,形成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立足县域的脱贫科技需求,链条部署,精准施策,集成省、市、县三级创新资源,形成合力,为推动精准脱贫做出切实贡献。
       2.科技支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围绕贫困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太阳能及风能、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以科技型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强先进适用技术转移示范,打造优势品牌,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3.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及科学素质提升
       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生产水平,重点开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骨干培训,培养一批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科学素质提升,持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普及推广科技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
       4.支持面向“三农”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完善贫困地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组织认定一批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支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承担主体。以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等为载体,打造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农村创新创业基地50个。
       5.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三区”
       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选派科技人员服务基层,深入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及其他重点企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开展创新创业,为贫困地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6.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结合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国家农村信息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资源整合度、集成技术运用、完善系统功能、挖掘运用大数据,推动信息化与农特产品、乡村旅游、乡村医疗相结合,形成覆盖全省县、乡、村三级的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统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健

上一篇:云南省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方案(2017-2020)
下一篇:云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 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