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云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云南省三七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1-09 14:30:42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绩
       三七位居全国中药材生产大品种前列。近年来,我省三七药材产量增长较快,三七深加工产品逐步增多,市场稳步拓展,在三七药材、药品、消费品等方面培育形成了一批品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壮大,初步形成了从三七种植、研发、药品生产、贸易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成为引领和支撑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据行业协会统计,2015年全省三七产业销售收入223亿元,其中,三七种植销售收入达103亿元,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销售收入总额的35%;全省以三七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67户,实现三七产品销售收入120亿元。
       1.三七种植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2015年,全省三七种植面积达到100.8万亩,采挖面积38万亩,产量4.9万吨,3万多农户从事三七种植。积极推广三七标准化栽培技术和《地理标准产品文山三七》国家标准,文山三七亩产由原来的50公斤提高到2015年的180公斤。三七种植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一批长期从事三七种植的大户,通过组建三七公司、三七合作社等形式,开始走上企业化发展道路;一批三七加工企业为保障原料供应提高原料品质,不断加大三七原料种植基地建设,推进了三七种植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进程,并经过国家GAP、日本JAS、欧盟ECO、美国NOP、德国BCS及瑞士SGS等多个国内外认证体系认证,成为高端专供原料基地。
       2.培育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15年底,全省医药工业营业收入排前30名的企业中,三七生产企业有14户;利润排前30名的企业中,三七产品生产企业有15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三七产品生产企业有24户,利润过亿元的有3户。培育出云南白药、云南三七科技、昆明制药集团等领军企业,涌现出昆明圣火药业、云南维和制药、苗乡三七、文山华信等一批骨干企业,支撑和引领着全省三七产业的发展,其中云南白药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三七产品生产企业。
       3.三七大品种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三七国药准字批号303个。2015年,全省单品种药品销售前10名中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有6个,10亿元以上品种2个、5亿元以上品种3个、1亿元以上品种7个、5000万元以上品种8个。形成了白药系列、血塞通系列产品,提供了全国大部分三七总皂苷原料生产,年消耗三七原料2000吨左右。2015年,经省内有关专家论证,完善提高了我省三七饮片地方标准,增加了三七粉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三高”等慢病健康管理的适用范围,极大地推动了以三七粉(超细粉)为重点的全国三七饮片市场销售,成为销售收入增长最快的产品。同时,三七大健康产品系列中,云南白药牙膏销售收入达40亿元,位居全国牙膏市场前列,给三七品种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典范。
       4.多层次三七市场流通渠道逐步形成。在文山州建成国内首个单药材品种“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的基础上,云南三七科技公司联合国内最大的医药物流配送企业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合文山本地的三七贸易大户组建三七销售公共平台,实现了与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链接。开辟了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电商销售取得了良好成绩。加快专营连锁体系建设,云南三七科技公司以云三七品牌旗舰店,构建三七专营连锁体系,已进入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并促推以万家县域连锁药店为目标的三七营销网络构建。鸿翔一心堂集团的全国连锁店也为三七产品销售开拓了新途径。
       5.三七研发体系逐步完善。三七作为名贵中药材,是国内首个获批成立的三七行业主管局、专业研究院、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中药品种。经过多年发展,以本土研发机构为主体,联合国内外研发平台共同构建的开放性三七研发体系基本形成。拥有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三七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三七可持续发展利用重点研究室、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三七国际技术创新联盟等多个科研技术创新平台。目前,活跃在三七科研一线的高级科研人才2000余人,对三七规范化种植、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评价等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制定出台了三七有关标准27项,正在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三七药材”“三七种子种苗”2项标准通过国际标准组织立项,有望成为我国第1项ISO国际中药材标准。
       (二)存在问题
       近10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省三七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三七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三七基地发展无序现象突出。由于分散的三七种植还占很大比重,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仅靠传统经验和技术,加之市场利益驱动,社会资本大量进入,种植面积扩展过快,《三七种植技术规范》等规范种植措施得不到落实,管理粗放,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绿色发展不到位,三七品质下降,也引发了三七供需市场严重失衡、价格大幅下降、库存增加等系列问题。三七连作障碍、缺乏新品种仍是三七种植的主要制约因素,导致三七种植越来越多地向文山主产地以外的州、市发展,三七道地药材的品质难以保障。
       2.三七产业发展潜力未充分挖掘。一是当前三七药品仍以传统产品为主,新品种开发投入不足,储备很少,同质化竞争突出,产品体系不丰富,多个药厂的产品仅为血塞通的剂型变化。二是大多数三七以原料形式在药材市场出售,三七粉、三七切片等初级产品缺乏品牌,附加值不高。三是三七保健品市场占有率较小,已开发的66个保健品未形成市场规模,针对含有大量皂苷成分的三七绒根、剪口、花、茎、叶、果梗相应产品的开发还处于低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保健品三七原料用量仅占1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待挖掘。四是充分利用三七功效的日化产品单一,除白药牙膏外,其余的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3.连作障碍等基础研究滞后。虽然我省三七的研发体系较完善,但力量分散,企业、院校、科研单位的持续合力作用不突出,制约三七产业发展的种质资源、连作障碍、作用机理机制等共性基础研究滞后,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应用基础研究与中医中药临床应用脱节,缺乏三七与中医证候相适应、开发“治未病”健康产品的应用基础研究。三七地下入药典部分药食同源的基础性研究不足,制约了有关工作的推进。

       二、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消费升级拓展三七产品市场空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结合中医“治未病”和治病防病理念,发挥三七在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脂血症、糖尿病血管病变、免疫功能低下等慢性病、老年病防治等方面的功效,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健康产品,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我省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及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用药习惯相近或相似的历史传统,使三七饮片及其制剂在南亚东南亚国家享有较好声誉,为三七产品的国际化市场开拓奠定了基础。
       2.政策导向有利于三七产业发展。国家高度重视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明确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七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导向,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同时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作为我省8大重点产业之一,将在政策等层面获得有力支持,而三七产业作为我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更好的环境中进一步发挥支撑作用。
       (二)挑战
       1.以药品为主的一元发展路径难以适应新要求。由于中西医不同的药理作用,中药作为医院治疗的辅助用药趋势明显,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将逐步控制辅助药比重,可能直接影响我省多年来增长率较高的三七饮片、血塞通系列等系列产品在医院渠道的使用。同时中药新药研发和保健品注册周期比较长,投资风险加大,导致三七新药从研发到生产的时间较长,限制了三七药品开发。而当前80%的三七原料用量仍为药品,三七药品市场进一步拓展形势严峻。
       2.三七进入食品市场还存在较大政策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关于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有关规定,以及《药品广告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广告管理办法》对处方药与非药食同源中药材、饮片的规定,限制了依靠大众媒体传播推广和普及三七健康知识,影响了市场营销力度。当前三七地上部分纳入地方特色食品管理范围,地下部分仅能作为药品、保健品开发,作为食品产品开发和销售存在政策障碍。

       三、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创新型、开放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发展要求,以培育大健康消费品产业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标准、品牌、企业、招商引资为抓手,夯实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努力扩大市场应用,全面提升资源价值,全面建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千亿元三七产业,成为我省特色优势医药资源开发的旗帜,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培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发展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制定三七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营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的产业发展环境,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让企业成为推动三七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挥现有科研平台力量,加强三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提高科技支撑三七产业发展能力。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突出重点,聚集发展。构建三七全产业链,突出抓好质量标准建立和推广,大力开发新产品,全力开拓市场发展空间,加大品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提高聚集发展能力。
       4.内培外引,开放发展。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做强做大优势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外力加快三七产业发展,构建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产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三七产业实现综合销售收入1000亿元。三七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完善,三七道地药材资源控制力明显提升,三七健康消费产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龙头骨干企业成为三七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发展重点
       顺应消费需求变化和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加快三七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道地药材、饮片、药品、保健品以及其他衍生产品体系,不断满足中医药向“治未病”转型、个性化治疗和大众健康管理消费的需求,促进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发展道地药材
       提高三七药材产品质量。制定三七初加工操作规范和标准,促进三七原生药材产地加工,形成清洗、修剪、分级、干燥、分级包装、扫码溯源等规范化操作流程,提升文山三七道地药材资源品质和价值。培育面向高端群体的生态化三七药材产品。按照有机、无公害的种植方式,重点对接国际标准,培育发展林下三七、有机三七等产品,形成优质适量的三七药材高端产品。
       (二)发展壮大三七饮片
       做大做强三七粉产品。支持三七粉、超细粉加工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加速产业整合,培育三七粉大品牌。在巩固发展熟三七粉、三七超细粉等现有产品基础之上,积极开发易服用易携带的新产品,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
       拓展三七切片产品市场。支持三七切片产品及其生产设备协同创新,推广新技术应用,发展易于长期储藏和长距离运输的三七切片产品。整合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有选择、分层次地发展三七茎叶和花的饮片产品。
       (三)巩固发展三七中成药
       巩固现有优势产品地位。借助“云南白药”等驰名商标优势,进一步扩大血塞通系列、气血康系列、丹参益心胶囊等市场基础好、销售范围广的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医保目录产品或独家品种的生产;引导药品围绕“治未病”进行市场定位调整,开拓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强化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和现代剂型开发。加强已上市品种质量标准提升、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循证医学研究,积极发掘新的临床适应症,不断巩固和提升三七中成药产品的市场地位;开发便于生产和贮存、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药新剂型,重点发展滴丸、口服液、软胶囊剂、栓剂、气雾剂、缓释与控释等制剂,提高现代剂型在三七中成药产品中的比重。
       鼓励支持三七新药开发。进一步挖掘开发民间祖方、验方,重点选择经长期中医临床应用,验证疗效确切、药用安全、特色显著的三七经方、验方,加快推出一批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疗效可靠的新药物。支持三七系列产品发掘新的临床适应症和突破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的研究,鼓励三七系列产品研发,开发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新药。
       (四)大力发展健康产品
       积极开发保健食品。用好三七花、三七茎叶作为地方特色食品开发利用的政策,引导支持与国内外知名保健食品企业合资合作,研发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三七保健茶、三七保健酒、三七功能性饮料等保健饮品,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等餐饮辅料。
       开发培育功能性保健品。鼓励整合三七健康药品批号资源,提升三七健康产品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辅助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具有相应功能的保健品体系。
       加快发展天然日化品。加强与国内外化妆品企业及科研机构协作交流,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展对三七功效日化品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发展以解决牙菌斑、牙龈炎等口腔问题为主要方向的牙膏、漱口水等口腔清洁产品,以美白护肤为主要方向开发速效、高效、长效的三七系列护肤产品等。
       (五)加快拓展衍生产品
       拓展康复治疗服务。加强与知名体检中心、医院、养老、康复等机构的合作,发挥三七药物和保健品在心脑血管疾病、抗炎症、抗肿瘤等领域的辅助作用。
       发展美食养生服务。加强与大型餐饮集团合作,综合利用三七不同部位开发多种新菜式,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三七宴品牌。加强与美容、保健按摩、康体养生等机构合作,拓展三七系列护肤品市场空间。
       鼓励发展三七综合体验新模式。鼓励发展苗乡三七“订制农场”服务、圣火药业“杏林大观园”医药文化特色旅游、三七科技三七健康产业示范基地等集三七科技旅游、种植体验、文化博览、品牌建设、教育培训、健康服务为一体的新模式,促进三七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加强衍生配套产品开发。围绕云南三七农业规范化发展,积极推动开发三七种植专用肥料、生物农药、种植基质、除草剂等产品;推动三七种植加工机械化进程,研发制造适用于三七播种育苗的半自动或全自动小型播种机,适用于三七清洗、干燥和加工的搓揉机械,专用于三七灌溉的微喷灌和滴灌系统等。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种植基地建设
       通过规划引导、标准建设、规模发展推进三七种植基地建设,以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三七标准化种植技术水平,促进三七种植业健康发展。
       加强种植产业的规划引导。结合“云药之乡”认定工作,进一步制定三七种植区域规划,科学确定适应产区范围,合理布局三七种植区域。建立三七资源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三七药材种植和市场需求信息以及趋势预测。力争将三七种植面积优化控制在80万亩左右。
       强化三七由种苗到药材全环节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三七种子种苗标准,加强对三七药材种植的科学引导;制定三七药材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挖和储藏技术标准,推进三七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根据三七饮片、保健品、药品等不同产品开发需求,制定不同质量等级三七初加工的操作规程,保障原料质量安全。推动GAP种植、有机三七种植、无公害绿色种植等基地认证以及有关国际标准认证。
       提高三七种植规模化发展水平。按照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推动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建立“协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中药材农业经营体系,提高三七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实现三七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三七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探索推进三七立体设施栽培、工厂化仿生种植技术研究及配套生产机械开发。
       (二)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发挥三七产业有关企业、科研院校和创新平台作用,引导加大科研投入和新兴技术应用,积极开展三七基础应用研究以及产业支撑技术研发应用,进一步增强三七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三七产业基础研究。整合三七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三七种质资源分离、鉴定,建立三七资源数据库、植物组学基因库;深入开展三七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研究,阐明三七道地性成因,完善三七基础理论。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现有三七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国家地方工程中心、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文山三七科技示范园等技术创新平台能力水平,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综合运用传统繁育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突破三七良种的繁育瓶颈,推进三七良种扩繁推广工作,增强种源保障。深入研发三七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着力突破三七连作障碍,发展三七精准作业。加强已上市产品二次开发,鼓励三七系列新产品研发。开展三七全株各部位功效的科学内涵研究,提升三七全株综合利用能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发挥文山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帮扶带”作用,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柔性流动机制,培育实用型创新人才,进一步提高三七产业技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与三七产业的融合应用。加强电子商务交易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建设,引导产销双方无缝对接,推进三七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三七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定制化生产,建设智能制造车间。探索“互联网+”模式,建设三七产业物联网平台,构建从三七种植到初加工、制剂及健康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以建立三七产品消费者健康管理数据库为载体,探索以“治未病”、功能康复、个性化适配为方向的三七大健康产品服用指导、效果评价、跟踪管理等为一体的互联网服务新模式。
       (三)强化市场渠道建设
       针对三七从药材、饮片到药品、保健品的用户需求,搭建各具特色满足不同环节要求的市场渠道,创造三七销售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
       加强三七交易平台建设。强化文山三七药材交易的地位,推动形成三七定价机制,提高我省对三七资源的掌控力和话语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三七原料定制与长态储备制度。鼓励资金能力强、商业信用好、产业关联强的三七产业领军企业、省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三七收储工作,通过定制与储备对三七市场供需关系进行合理调节监管,以保障三七种植业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做大做强现有三七市场销售与物流配送体系。鼓励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疗机构构建渠道管理型战略伙伴关系,加快推进一批市场影响力较弱但疗效显著的药品市场开拓。鼓励企业加强品牌规划,开发非处方药(OTC)产品,积极开拓非处方药(OTC)市场。
       加强三七专营连锁店开拓。建设三七专营连锁店或在现有连锁药店体系搭建三七专柜。推进保健养生到药店,加强保健药品、保健食品销售渠道建设,开拓与旅游地结合的三七产品销售渠道。建设“线上+线下”三七网络销售平台。
       (四)实施企业品牌战略
       实施大企业集团品牌发展战略,发挥大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品牌创建中的主导作用。
       培育三七产品生产骨干龙头企业。到2020年末,重点打造云南白药、昆明制药、云南三七科技等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三七产品生产领军企业,扶持发展昆明圣火药业、维和制药、苗乡三七等10-20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三七产品生产骨干企业。
       打造涵盖三七全系列产品品牌体系。充分发挥“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产品标识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中国驰名商标的优势,巩固三七药品已有品牌优势,培育三七饮片、三七健康产品等新兴品牌,构建名医、名药、名方、名企、名店为支撑的品牌体系,全面提升三七系列产品的总体形象。
       (五)稳步推进药食两用
       在争取三七地上部分纳入地方特色食品开发利用工作基础上,加快推进三七地下部分进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或《新食品原料目录》。
       充实完善基础支撑材料。加强多部门衔接协调,推进有关科研机构以及三七重点企业合作,加强三七历史食用资料收集整理,以及三七食用安全性研究以及有关实验资料评价,充实《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或《新食品原料目录》申报佐证材料。
       深化省部战略合作。推进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云南中医学院协议落实,将三七申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或《新食品原料目录》有关科研任务作为重要合作内容;将三七申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或《新食品原料目录》纳入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战略合作计划。
       (六)推动开放合作发展
       提升三七产业“内引外联”发展能力,既要引入能够提升三七资源价值的大型企业,又要充分利用省外优质的创新资源,也要积极开拓三七产品国际市场。
       加强招商引资精准性。围绕三七生物医药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锁定重点地区、重点目标企业,盯住生物医药世界百强、中国百强和民营百强企业,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精准招商,特别是引入健康产品龙头企业加快推动我省三七资源多元化开发。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鼓励三七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和大型集团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区域经济合作,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或生产基地,实现技术产品升级、产业链完善、国际化经营。
       推进三七健康产业国际化发展。巩固海外华人对三七产品使用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符合国际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的三七健康产品,加快推动三七健康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强对欧美国家有关植物药产品监管政策研究,积极开发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植物药产品,拓展三七产品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有关产业展会、产品交易会和学术会议,提高云南三七产品知名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三七产业作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重点产业,由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三七产业发展,系统研究解决三七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加强省、州市和部门间协调配合,发挥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建立政府、企业与国家中医药知名专家学者,国家基药、医保药品审评专家,国家药典委专家的沟通交流平台和相应的交流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二)加大金融财政支持
       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金应加大对三七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推进三七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的并购投资。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投资基金参与我省三七产业各环节的投资。加快发展三七科研成果研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积极支持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拓展。
       加大三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药食同源基础研究、产品市场推广、三七市场原料收储贴息等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三七药材抵押贷款创新以及针对三七种植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健全三七产业监管。加强部门间协调,共享信息资源,形成种植、生产、销售各环节联动执法和监管。强化三七生产和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管理,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加大三七品牌和商标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药材、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规范三七交易市场秩序。
       加大宣传力度。统筹推进云南三七公益宣传片拍摄和公益宣传资料发布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和舆论手段,定期组织开展有利于云南三七品牌宣传展示和拓展经营的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等经贸活动,树立三七在大健康领域的地位和形象,扩大三七市场品牌影响力。
       强化政策执行。支持我省生产的三七有关药品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将我省生产的三七有关药品品种增补进我省医保和基本药物目录。加大对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及时调整和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提高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真正发挥政府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三七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建立统计体系。进一步完善三七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重点加强三七服务和贸易数据统计,建立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促进三七产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行业统计、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定期发布三七原料供求信息、产品研发动态,引导企业错位发展,建立高层次三七产业政企对话咨询机制,定期评估政策执行情况,提出制定和完善政策建议。
       鼓励建立三七产业发展联盟,依托行业中介组织、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强化协同创新,促进三七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推进三七产业传承和创新、国际化发展。

上一篇:云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云南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